据南华早报2月18日报道,近日爆发的中国新冠病毒疫情为本就敏感的中美关系增添了新的紧张气氛。
由于新冠病毒威胁着公共卫生、运输和全球经济,而这种病毒又起源于中国武汉的海鲜市场,并蔓延到了其他国家,两国之间会产生冲突并不奇怪。但新冠病毒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已经揭开了中美双边关系的一个新篇章。
本月初,中国外交部指责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的严格的旅行限制,对本次疫情反应不当。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上周末也再次强调了这一问题,表示这些措施危及了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而该协议耗费了近两年时间才得以实施。王毅当时向路透社表示,希望美国方面在继续防范疫情的前提下,尊重世卫组织提出的建议,不要采取不必要的贸易和人员限制。
2月5日,驻中国的美国公共关系专家马里奥·卡沃洛发文称,在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该病毒的毒株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CDC研究人员估计,该病毒在2009年直接或间接导致28.4万人死亡,感染了全球24%的人口。尽管有如此惊人的数字,但并没有那个国家拒绝美国人入境或是隔离他们,美国政府也没有因为最初低估了感染人数而受到持续攻击。
但在公共卫生专家中,却存在着不一样的意见。与死亡率较低的流感病毒相比,大多数专家都对冠状病毒感到不安,因为迄今为止只发现了7种人类冠状病毒,而现在冠状病毒出现了突变。
世卫组织确定了SARS由冠状病毒引起,发病率为15%,而MERS由另一种冠状病毒引起,发病率为34%,另外四种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并不致命,只会导致普通感冒。而SARS、MERS以及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均高于流感大流行,并且没有针对它们的疫苗。对于H1N1病毒,人类最终对其产生了免疫力,因此随着时间流逝,这种传染病的威胁越来越小,流行病学家也对此有了更深的了解,尽管甲型H1N1流感病毒已经蔓延到全球,但美国CDC得出的结论是,该病毒的致死率为0.001%至0.007%。
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研究人员凯特·扎伊格表示,冠状病毒是不可预测的,对于冠状病毒,我们很难预测它是否会消失,是否会再次发生突变,自从武汉海鲜市场首次出现该病毒以来,这种新的冠状病毒已经发生了突变,变成一种雾化的病毒,这意味着它现在可以在空气中生存并且可以通过通风系统传播。停靠在日本的邮轮就是一个例子,邮轮上确诊病例不断增加,除了与湖北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外,还有可能是出现症状的乘客通过飞沫在船上传播了病毒。
兰德公司的流行病学家和中国政策专家詹妮弗·布埃表示,即使病毒从人类社会消失了,作为人畜共患病,它也会在其动物宿主身上继续进化。
报道中指出,新冠病毒与2003年的SARS病毒具有79%的相似性,与几年前中国科学家在蝙蝠体内发现的冠状病毒相似性达到了89%,这种病毒在自然界中从未消亡,这次只是这种病毒恰好传染给了人类并引起了严重的肺炎。
康奈尔大学病毒学教授加里·惠特克也对这种观点表示认可,他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尚不为人所知,因此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可能比SARS传播得更广泛,而且比2009年的H1N1更致命,我们现在的医疗手段距离解决冠状病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之外,人类基本都能应付流感,但SARS和MERS的死亡率很高,一般而言,冠状病毒更加难以预测,因此美国做出了一系列反应。
尽管大多数专家都主张采取紧急措施,但并非所有人都同意用旅行禁令和入境限制来阻止新冠病毒的传播。约翰·霍普斯金医学院的急诊医学助理教授劳伦·绍尔表示,我们有必要做出紧急反应,但没有证据支持这些戏剧性的、紧急且大范围的旅行禁令和警戒。我们正在从过去的爆发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应对这种新威胁,其中包含大量信息空白和众多未知因素。
与此同时,阴谋论和其他缺乏科学依据的担忧也引起了关注。威尔逊中美研究中心主任罗伯特·戴利表示,对中国崛起为经济强国以及言论自由问题的地缘政治担忧,已经影响了全球对这一传染病的整体反应。
霍普斯金大学南京中美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戴利表示,就冠状病毒而言,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趋势,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大行其道,由于地缘政治因素,我认为我们过快地接受了有关中国的糟糕的描述,这些信息服务于政治,这样做可能会误导我们的分析。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