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主党新提案:无证移民若满足这些条件,或可申请绿卡
2国务院暂停绿卡发放 这类人受影响
3移民局扩权:可携枪、可逮捕、可快速遣返!绿卡与签证审查或更严苛
4如果赢了$17亿强力球头奖 将扣除多少税款?
5独享强力球$13亿?数学家:千万别用生日选号!这些策略将中奖几率“最大化”
6犯众怒!美卫生部千名员工要求部长肯尼迪辞职
7寻找失踪夫妻 却意外捞出近百辆汽车!芝加哥河埋藏了多少悬案?
8毕业即失业!美国2025届毕业生正遭遇最冷酷就业市场
9多次强奸两孙辈 伊州男子获刑35年
1050年前持绿卡进入美国 男子遭ICE拘留近一个月
留学美国,经验分享,留学生活,申请要求,身份转换,高中留学,行前准备,申请大学,留学申请,本科留学,语言学校,美国留学,申请材料,野火教育,大学申请,语言考试,美国高中,美国移民留学,留学转学,专业选择,F-1找回,申请学校,学英语,留学综合服务,认识误区,身份维持,留学咨询,美国大学申请,研究生申请,留学攻略
|
在美国顶尖大学读文科博士,拼的到底是什么?(2)
发布于: 2015/01/21 9:26 am 更新于: 2015/01/21, 1:34 pm
我能读多快? 小时候跟同学丶玩伴们比赛,中文小说大概是一分钟一页,大学时在宿舍里大家轮着等武侠小说看,速度应该也就是每小时60-100页这样。英文呢?从来没试过。于是,带着第一天在美国上学的兴奋和焦虑,在好不容易把该读的东西从图书馆等处收集齐了之后,拉开架势,测一下阅读速度:每小时14-15页!活着!?我拼命地读,希望速度会提高然后能够解决我面临的困境。不吃不睡的十几二十个小时下来,这个速度稳定到了16-17页;一个学季过来,大概到了30页,这都还远远不能到达生存要求。(至于后来,一年以后到了一百多页,三年以后就真的是在400-1000页这样的速度了,那是后话。) 于是,只好是不吃不睡,只好是什么活动都没有,阅读! 能读多少是多少!不读,课堂上是讨论式的,就完全要从课上掉出来了,那太丢人了。这每天一到二个小时时间的随眠,还是分成几次的。实在熬不住了,睡上个二丶三十分钟,或是冲个澡丶泡个澡,清醒一下。不吃,是因为肚子里饱了,就会困,所以只是零零碎碎的吃一点东西,熬着。这真是实实在在拿着生命来燃烧。小时候老记得拿破仑厉害,睡觉很少,经常是坐在椅子上打个盹,很羡慕。原来不过如此,我也可以嘛。在中国的大学里不是玩吗,天天打球。我的大学,感谢你为我奠定了出色的体魄! UCLA的图书馆,是美国西海岸数一数二的,规模很大,加上复杂的电脑检索系统,靠自己去找书和文献,起步也很艰难。然后,系里明文规定,所有交上去的作业丶文章必须打印,格式和排版是按照美国出版协会的具体要求,有一整本书可查。再加上作为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我交上去的作业和文章还必须事先请人做英语的校对,因为系里学生守则上明文规定“教授是帮助学生学习学术内容的,不会受理英语语言有问题的作业”。还有电脑,当时出国前在国内摸一下电脑还是很“神圣”事,根本用过呀。上学之初,从打字排版制表等等基本的文字处理都是“盲”。那个打字速度可想而知。好家伙,就这么点生命,烧吧。直到头十个星期过完才能够喘上一口气。 我能生存吗? 期末的论文交上去,分数会输入到电脑系统里,用电话去查。一口气喘过来,若干天后,查到三门功课都是“A”。长出一口气:我活下来了!当然,按照这样的“燃烧生命”,我前三年所有课程得到的是清一色的“A”和少数几个在全学校系统里极少出现的“A+”。这里当然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归功于我出国前的第二语言教师的工作经验,这些经验给了我在专业里竞争的实力,今后我会专门再写出来。 我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前三年,到了第三年的后半段,我的阅读速度稳稳地超过了每小时400页,写作也从最初的每页四个小时达到了一个小时完成一页,打字的速度更是直接达到了专业打字员的水平。只是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病,就是我写的东西一定要经过语言校对。相比在国内上中文系的时候,在导师的倡导和鼓励下,常常标榜洋洋万言写完都不需要修改,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学校提供相关的免费辅导服务,但是因为都是勤工俭学的学生在作,对付本科生简单的作业没问题,而象我这样在文科领域里(偏偏还是语言学)作深度研究的文章,他们修改起来很吃力。我后来都是按照每小时七美金的行价付钱给我的同学,请他们帮我看的。 随着课程逐渐完成,就要准备开题报告,申请做学位候选人了。到了这时,那个不知是否真能够实现的终极命题:“读完领域内发表过的所有文献”横在了面前。 出国之前,还在大学教书的我一次听一位前辈同事介绍他的留学经历。他应该是在耶鲁,读的要么是历史学要么是教育学,反正是文科的专业。当时他说终于拿到博士候选人资格了,可以松一口气,回国探亲了。我那时也不知这个候选人资格有多么要紧,难道你在读博还不是候选人吗?反正记得他说,为了通过这个候选人资格考试,他要详细读完导师指定的100本书,还要读完另外200本比较泛读的指定书。到了考试那天,胸中已经有了这300本书了,带上太太和另外一个朋友做助手。他在一间房间就导师出的题目写文章,助手们在隔壁帮助打字排版,整整一天时间才把考试文章叫出来。当时听了只是觉得比较新奇,哪里能够理解个中的艰辛。 博士学位候选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位子,一般简称ABD(All But Dissertation =除了论文以外全有)。UCLA和其他很多学校还专门在此设置一个过渡性学位C.Phil.(Candidate inPhilosophy)(顺带说一句我的博士学位叫Ph.D. = Doctor of Philosophy,都是跟着哲学来的,可能是从古希腊时开始的)。有了ABD就可以不再在学校注册交学费了,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论文,同时可以出去找工作养家糊口了。在找工作的履历表上也可以明确填上这个学位,被视为高于硕士的一个学位。要得到候选人资格,需要学完指定课程丶达到学分要求丶完成开题报告并通过一场口试。这个开题报告可不能小看,它首先要涵盖阅读领域内所有已经发表的文献并写出书评这个部分,(也就相当于我那位前辈所描述的读300本书的部分),还要从方法论角度论证论文研究采取的方法,再做一个小规模的实际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准备这个开题报告的过程需要一到二年,这期间“论文准备”本身可以作为一门课程并获得每学季12个学分,这样可以确保全职学生的身份。 实际上对于在读的研究生来说,最大的事件就是候选人资格的口试了,因为一旦口试通过了,这名学生成为ABD,也就从学校的活动中淡化出去,自己做论文去了。前面所说的燃烧生命所学过来的头几年的课程,就是围绕着开题报告的准备来设置的,从技术上说是要达到学校的相关学分要求,从内容上说是任课教师结合自己比较有心得的研究成果把领域里相关的理论丶方法和文章引入学生视野,这正是所谓的打基础。在完成这些指定课程所需要的三丶四年期间,自己论文的题目和大纲丶跟哪几位导师等也就都逐步成型了。 我们是导师委员会制度,要求必须由三位本系教授丶一位(理论)语言学(Linguistics)系教授丶一位外系教授组成。我请到了语言学系的时任系主任丶还有东亚研究系的一位日本教授。UCLA的语言学系也是多年的全美排名第二(因为乔姆斯基的存在,麻省理工第一的位子是无法撼动的),东亚系因为我们地处太平洋海岸,也是鼎鼎大名的。好吧,反正是顶尖的排名,就会带来顶尖的代价。看看教授们是怎么表现的吧。 我们的口试不是采用集中考试的方法,而是一个和导师委员的教授们不停切磋的过程。每一次我自己觉得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召集委员们开会(其实就是协调大家的时间,老师对学生们都是很好的,很好说话)。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审查我的开题报告是否可以通过了。事先当然他们都拿到了我交上去的当时报告的文稿。排名数一数二的专业,都是泰山北斗的教授,他们不能让学生拿出一份东西,同行一看,这东西多年前我早就搞过了,那这些导师的面子往哪儿放呀?于是,会有委员问我,某某某哪年发表的叫什么什么的文章看过吗?自然不在我报告的书评部分,自然我也没看过。好,这篇文章有什么什么的意义,回去看吧,看完写进书评里。其他委员也是学富五车的呀,一听,这我也是有学问的不能让其他委员看低了我呀。于是说,还有谁谁谁,什么什么看过吗?好,这下又一大堆文章!再看再写。这样个把个月以后再约委员们开会,也不知是荣誉的崇高丶自豪的捍卫还是学识的炫耀,反正我又会领回一大堆文章书目。在这个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和任何研究领域相关联的研究文献要想都看过,谈何容易呀。 这段时间里,我有多么怀念我在国内(也是响当当的名牌大学的中文系)一位教授的教导: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我在这里就别惦记着抄了:把所有前人的研究都要看过丶写下点评,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提出自己的新东西,根本就没有抄袭的土壤。我的论文完稿后,仅引文目录就有几十页,这实际上也是一篇博士论文的一个价值,给同行和后辈整理出了一份详细的资料库。 等到所有导师都认为我的开题报告可以通过了,我们会设定一个日期举行口试,到了这一步只是形式了。这样安排的逻辑是“人性化”:只要学生够努力,不断地去和导师们切磋,就一定可以通过。可是看到吗,在我就读的这样一个顶尖排名的环境里,这可是一个无底洞,知道他们觉得把我已经“搓”到快没人性了,才会抬手放我通过。 是不是把文献都读完了呢? 这实在不知道。但是有一句话可以挺直了腰板大声说,在当时,我论文题目下的范畴里,不会有人比我读得再多了!这,至少是排名第一的专业带出学生的底气! 来源:侨报网
谁点了赞
|
|
经常能在一些论坛栏目中见到您的帖子,很受益,也很有正能量。谢谢您常乐乐!
|
点评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