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大学教授斯多达特(Sir J. Fraser Stoddart)荣获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来自中国的西北博士后刘志常(右)为斯多达特(左)的指导学生,他表示“很兴奋丶也非常荣幸。”
(侨报记者萧芸10月5日芝加哥报道)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10月5日揭晓,目前任教于西北大学的斯多达特(Sir J. Fraser Stoddart)获此殊荣。斯多达特不仅在分子机器(Molecular Machine)领域的研究卓著,而且提携华裔后辈不遗馀力,获奖消息传来,西北师生们无不齐心祝贺。
除了斯多达特外,另外两名获奖者为法国索法吉(Jean-Pierre Sauvage)与荷兰的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其叁人致力于分子机器研究,开发号称“世界上最小的机器”,这不仅是分子领域的先锋,而且为超微型机器奠定了基础,在机器厚度不到人类发丝千 分之一情况下,未来可望作为控制细胞内释放药物的阀门。
师随斯多达特教授长达6年的中国博士后刘志常说,不仅在科研方面受到启发,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受到深远影响。刘志常表示其教授提携华裔学生不遗馀力,而且也是中国政府支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千人计划中所邀约的精英科研人士。
1942年出生在英国爱丁堡的斯多达特爵士,不仅是西北大学化学系教授,亦是该校校董。刘志常认为,斯多达特教授从90年代起,便潜心研究分子机器,虽然许多具有 前瞻性的想法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质疑,但是基于他的执著和严谨的研究态度,至今已经发表了超过1100多篇高质量的相关论文,并且受到不同科研机构的认同和刊登。

另一名来自北大的王宇平同学,也在斯多达特教授的指导下迈入西北博士生涯第五年,王宇平说,教授总是亲手修改学生的每一篇文章,对于英文不是母语的学生,更是不厌其烦尽修正语法和专业内容。遇到重要节日,每每亲自下厨,邀请同学们到家里做客。
这位诺贝尔奖教授,据称是实验室里最“早到丶晚归”的人,每天10多小时的工作量和不屈不挠的科学探索,带给学生更多原创性的启发。刘志常说,教授从不用填压式方法压迫学生,相对的,是给与学生相当大的自由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丶探索究竟。斯多达特教授不仅给 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在研究经费方面也是尽其所能提供学生所需。
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学习环境中,刘志常认为整个实验室有一个开放性的讨论空间 和合作氛围,就像是一个“研究宫殿”(Research Palace)般,让人全心投入研究,斯多达特教授的实验室约有30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其中来自中国的学生有9人。这次教授获奖,指导学生们除了祝贺之馀,也纷纷表示老师的确是“实至名归”。
来源:芝加哥侨报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