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手头上最好有点儿常用的药物备着,还得有些基本卫生常识,小来小去的毛病就不用跑医折腾了。纵使是扎根融入了社会,有备也可无患,同样需要。还是在出洋之前,我去留过美的本院医师那儿取经,没想到他强调最多的就是带足药物。有了这种思想准备,我中药西药采购了一大堆,占据了有限行李的不少空间。
此种情况下若私蓄有国内带来的抗菌素类药物,就可以“自给自足”了,像氨苄青霉素丶左克丶先锋霉素等,不过这也是随各人的见地,俺并不倡议。用上两天无效,说明是病毒性的,白费了劲儿;好转些嘛,证明系细菌性或者混合型的,借此能缩短了病程丶患者少遭点罪。
至于其它的中成药,有些在唐人街即可买到,咱们多伦多就是这么得天独厚。但是像消渴灵丶复方丹参等治疗糖尿病与冠心病之类的中药,在加用时最好跟主治的西医讲明一下,以免与同服的西药叠加而过量。除此之外,还有一味良药切莫忽略了:喜乐的心情和借助于祷告,它对怪疾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移民美国后,果不其然,尽管我所供职的单位老板替我买了医疗保险丶较之在读学位的一族优越得多,但还是有限丶额度不大,看起病来也不方便,尤其对于干医的常年享受职业之便惯了,特觉别扭不适应。多亏家有所携的药品垫着底,一些微疾小恙的自行解决了,省得动辄就医费神耗时。
后来我移居了多伦多,情形也差不多,小药箱的传统仍不丢,即使加国的健保比美国的好,投资移民可免费看病入院。可是蛮贵的药资丶处方费都要自掏腰包,除非所在的公司有福利可以报销些个。另外,在加国问医的轮候时间较之美国要久一些,让人心焦意乱:拖得小病届时已经自愈丶大病或可延宕了。可是国情如此谁也没辙儿。
原因就在于西方的医学院招生限量,不想毕业生届时谋不到职位;医院也不开普通门诊,自然更没有各个科室值夜班这回事。患者在朝九晚五期间是到家庭医生诊所报到,过了这正点时间就要径直去急症科了,管你是一般的头疼脑热还是血糊淋拉的外伤呢,在那儿分诊护士依着先来后到和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对待。
病人等五六个钟头是平常事,有时甚至彻夜。所以,忍着捱到白天争取看上家医,抑或自治挺过去,移民后者就要靠家庭小药箱发挥作用了。即使是此时去到医院或者家医那里,若是普通感冒也就是叫你服用这些丶不会开抗生素的。
至于感冒冲剂类可以备之在病初饮用,或可化解于萌芽状态;一俟症状变重丶烧将起来,就不管什么用了。治拉肚子的药,黄连素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在饮食不洁或者不当所致的腹泻时,最好先让它泄泻干净了,不急着施用,有时候清空了就好了。
其实发高烧时挺难区分细菌还是病毒性的,前者需投入抗生素丶后者则不用。这边医生大都先考虑病毒感染,确实有证据时再使用抗菌素,于是就让一些心急火燎的病人或者家长们不太耐烦了。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