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语言和文化障碍,曾在伊州精神病院被监禁31年的华裔蔡绍华(David
Tom),出院31年,16日去世,19日举行告别式。自蔡绍华出院后即担负照顾责任的东南亚中心表示,蔡绍华被禁锢的岁月不能虚度,该中心决定推动成立“蔡绍华基金会”(The
David Tom Endowment Fund),让更多人了解心理疾病患者的需要,特别是要关注不会说英文,有语言障碍及文化隔阂者的诊断和治疗。
1983年年末,在精神病院被监禁31年的蔡绍华,由于库克郡公共监护人派崔克莫非(Cook County Public Guardian,Patrick
Murphy)在法庭据理力争,赢得自由,被放出精神病院,轰动一时,“纽约时报”丶“芝加哥论坛报”等各大主流媒体均针对此事大篇幅报导。美联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蔡绍华被监禁,显然是因他不会讲英文。
东南亚中心创办人普彼得(Peter
Porr)指出,蔡绍华是广东台山人,年轻时赴香港发展,后经由旧金山来到芝加哥,当年才20多岁,在餐厅工作,因为肺结核住院被隔离,接着被关进精神病院。在缺乏诊断丶治疗丶没有人和他讲同样语言的情况下,被关了31年。导致他心理创伤更加严重,并出现痴呆和失语现象。
普彼得表示,在精神病院监禁多年,蔡绍华好不容易获得一次心理机构人员带他到中国餐厅用餐的机会,厨师在短暂交谈中获知蔡绍华的处境,后来传至派崔克莫非耳中,让当时已50多岁的蔡绍华,重见天日。
蔡绍华出院后,生活起居需人照顾。当年甫成立不久的东南亚中心两位创始人普彼得丶邬亮珊负担起照顾蔡绍华的责任,成为蔡绍华的合法监护人,为了让他能生活在有家乡味的地方,他们从芝加哥海德公园(Hyde
Park)搬至北华埠,30多年来朝夕相处,和蔡绍华的感情比家人更亲。仅管蔡绍华需人喂食,行动不便,普丶邬两人出外旅行,都带着他同行。
普彼得表示,和蔡绍华相处,让他体会到心理疾病患者的需要。蔡绍华会说台山话和广东话,口齿不清,但可以吟唱小曲,和东南亚中心的老人家和员工们,都成了好友。普彼得说,心理疾病患者者和一般人一样,需要关心丶友谊丶拥抱。蔡绍华带给大家的欢乐,难以想像。他主动伸出手向访客握手致意的热情,更是让许多人印象深刻。
蔡绍华以84岁高龄离世,但他人生的黄金岁月,都在精神病院中度过。去世前,普彼得在医院照顾了他一个月,让普彼得更进一步认识到有语言障碍者面对的问题。
东南亚中心指出,蔡绍华基金会主要宗旨在加强大家对精神疾病患者处境的认识,告诉大家语言不通不等于精神病。
来源世界日报